他們與非政府武裝團體的淵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,當時的海地總統杜華利(Francois Duvalier)推動民兵及祕密警察部隊「麻布袋叔叔」(Tonton Macoutes)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倫敦動物學會(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, ZSL)的保育學家Anthony Dancer指出,藉由科技的協助可以擴大監測規模,「我們從這些測試地點捕獲了數萬個數據檔案和數千小時的音頻,並從中識別出了各種動物。
具體來說,立法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、減少使用農藥或殺蟲劑,或是設立自然保護區來提供野生動物安養繁殖的環境,或是對誤闖人類社會的野生動物們,以驅趕代替捕殺,或是建立生態廊道避免路殺,都是各國已經開始的行動。據稱光是2022年的協力成果,就包括進行超過54,500次觀察和跟踪、保護了3,211,000公頃的自然環境。文:易俊宏 看到標題先不用驚訝,想說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、怎麼牽扯到一起?但在今(2024)年的「野生動植物日」的主題、聯合國就闡明了要「探索數位創新在野生生物的保育方面」,因為此舉是連結人類與星球的重要工程。檢視數位發展部的網頁中,則看到有相關技術已嘗試應用:二棲設計有限公司開發了NatureX、是種3D全息投影技術,旨在「即時發現健康異常的動物採取救援行動,並利用AI智能為野生動物建立『專屬檔案』建立大數據資料庫」。如何用數位創新保育野生動物? 說來抽象,不如舉個例子:為了防止非法狩獵,荷蘭非營利組織Sensing Clues利用了MarkLogic Data Hub技術,來提供更好的動態感知。
在既有的保育成果中,不乏有許多生態學者的投入棲地樣區的探查與紀錄,但在引入數位科技的應用上,呼應當前聯合國的潮流趨勢,則相對缺乏。聯合國相關網頁中,還特別指出「數位包容」(Digital inclusion)的問題,亦即能為全民所共享的資訊社會、減少特定群體之間的數位機會差異。在了解與列出理想條件後,透過拍拖約會吧研發的系統,精準地找到符合條件的伴侶。
相親交友可以幫忙尋找志同道合的人,成為了關鍵的服務優勢。本文章內容由「拍拖約會吧」提供。年輕人已經不再維持舊時代的想法,而是透過多接觸不同的朋友,去尋找對的人。然而,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與觀念改變,線下婚友服務也開始轉型。
Solo男和Solo女這名詞最早出現在日本,專指新一代實利主義的年輕人。Solo男是不願為了婚姻降低現在的生活水準,也不願婚後負擔對方的經濟,而Solo女則是希望結婚對象有一定的經濟基礎。
線下的婚友服務補足了線上虛擬交友的漏洞,更翻轉了現代消費者對於實體交友的刻板印象,讓婚友不再只是結婚而已,更提供一個管道認識新的對象。「把結婚當作交友的目的,也讓人壓力太大了吧?」 「以結婚為前提交往,是上一代的想法了。線下婚友服務翻轉交友市場 過去的線下婚友服務,是為了服務「想結婚」的消費者。若是想要進一步發展的人,也可以列出理想條件,篩掉不符合預期的人,快速找到合適的人。
根據日本2018年底的調查,總人口中有百分之五的人是單身,獨自生活的人佔掉四成,其中超過一半是出於自願的。所有會員的資料都會經過人工審核,可以進行初步地把關,避免遇到圖文不符、詐騙集團的狀況。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也正在發生既然臺語的「海洋」有海賊要義,只講1624年以後的鄭家父子,這樣的海洋是不是不夠開放? (二)講世界性、國際性,鄭成功的「中日血統」一直是學術界喜歡研究與強調的選項。
居山後,始通中國,今則日盛」,原住民用鏢矛抵抗「倭寇」的鳥鎗,原來槍砲聲早在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之前已響起。(一)四百週年祭中有個主要靈魂,即海洋史觀。
事實上,這種歷史觀的形成,與「臺灣四百史」被塑造幾乎同時,大約一百年前出版的連雅堂《臺灣通史》,序言就明白指出「臺灣固無史也,荷人啟之,鄭氏作之,清代營之,開物成務,以立我丕基,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」,臺灣以前沒歷史,歷史是荷蘭人開啟的,歷史從1624銜接世界。當然,為了「客觀」,在陳述荷蘭、西班牙近代化經營與基督教宣教之餘,也會並陳臺灣被殖民的慘痛過往。
專長16至18世紀臺灣史、東亞史,史學理論、歷史民俗學。為了讓如芳與團隊釋懷,我還不惜說些歷史學界的「壞話」,譬如最近幾年有些地方政府也進行「新竹三百年」、「彰化建城三百年」,甚至是雲林的「顏思齊1623年」,尤其是最後的著名人物顏思齊(Pedro Chino),據說是被學術原因下架,因有些人認為顏思齊與李旦(Captain China)是同一人,或認為江日昇《臺灣外記》是小說體裁,可信度低,但此書以前確有「以閩人說閩事……迥異於稗官小說,信足備國史採擇焉」的積極評價。著有《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》、《荷蘭時代: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》、《大臺北古地圖考釋》等。這些只是細節瑣碎事,1624年的歷史記憶還有以下幾個仍未進行歷史學釐清的歷史「事實」。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、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、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等多所大學兼任教授。1603年,中方著名的文獻〈東番記〉,也粗淺勾勒出全島原住民歷史與現實狀況,還說:「嘉靖末,遭倭焚掠,迺避居山。
一本大約1886年出版的日文歷史小說《鄭森偉傳明清軍談》[1] 竟然直接寫「鄭森(鄭成功)的爸爸,是明朝的『芝龍』,媽媽是日本長崎『丸山乃遊君』」,丸山乃遊君,用白話文說,就是長崎妓女戶的妓女。1582年,一艘澳門出發的東亞傳統篷船(junk)因暴風雨擱淺於北部臺灣(傳統認為是在臺南擱淺,背景知識是臺灣歷史從臺南開始。
文:翁佳音,彰化二水人。總之,臺灣的世界性,尤其是原住民的歷史,似乎從1624年奠立。
顯然現代學界也有偏執一面。我認為,不管贊成或反對用本年當座標,也許可藉今年長達一年的歷史記憶活動中,再來深度思考長期以來存在卻被忽略的臺灣史明與暗兩面,尋求有自我主體立場的對話,用以淬煉眾人共有之具意義歷史記憶,以及日後能再出現更美滿的歷史週年紀念。
當然這樣的史觀,並不是沒人質疑,稍後我會略提。學術研究通常有目的性與選擇性,而忽略另外合理的可能。至少,包括鄭成功在內的海洋故事,是有中國皇朝成群水師要追緝、殲滅,要被「海疆澄靜」的壞人角色,臺、中兩地歷史研究者對這方面的敘述與解釋,會不會有矛盾? 還有個更趣味的名詞認知問題,「海洋史」是英語history of maritime的中文翻譯,與航海、海事歷史有關。問題是中方文獻說鄭成功媽媽姓「翁」,外公叫「翁翊皇」,不是日本姓田川。
學界的偏執,與連雅堂一樣,忽略中外文獻都很清楚講16世紀中葉以後,由於嘉靖大倭寇之亂,臺灣本島南北分別被介入,「歷史」就不止四百年了。若從文獻所記原住民語言以及歷來閩粵赴日本船難多發生於北部,現代西班牙學者研究應可信),使Formosa之島明白呈現於世人眼中(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的著作中就提到此事)。
《1624》的歷史與戲劇 一 今年,2024年,距離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臺灣本島(Formosa)臺南安平(Teijouan/臺灣)「正式」築城的1624年,前後已歷經四百年。從歷史週年紀念(jubilee)角度來看,當然值得「慶祝」,今年中央,特別是臺南市將陸續推出「四百年」的相關活動,不奇怪。
然而,我們講海洋史、講海洋開放,中國也講海洋史,講一帶一路,講海外的鄭和式「和平影響力」,兩者要不要區別?這很現實。所以,選擇1624當記憶文化的一年,是有它一段時間的傳統,以及一定的學術研究累積,並非隨興而來。
學術界或一般人想法中,迄今多少仍瀰漫著荷蘭時代是臺灣史、是原住民「歷史時代」的開始,進而認為臺灣的海洋精神、精華,主要在荷蘭東印度公司(VOC)與海洋父子鄭芝龍、鄭成功身上。有趣的是,臺語或閩南語裡,「海洋」一詞主要是在講討海的海賊、海盜,《臺日大詞典》或《廈英大辭典》,就收錄有「投海洋」、「做十三年海洋」詞條,都是指落海幹起搶劫的海盜。倭鳥銃長技,東番獨恃鏢,故弗格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、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、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等多所大學兼任教授。
當然,為了「客觀」,在陳述荷蘭、西班牙近代化經營與基督教宣教之餘,也會並陳臺灣被殖民的慘痛過往。總之,臺灣的世界性,尤其是原住民的歷史,似乎從1624年奠立。
(一)四百週年祭中有個主要靈魂,即海洋史觀。《1624》的歷史與戲劇 一 今年,2024年,距離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臺灣本島(Formosa)臺南安平(Teijouan/臺灣)「正式」築城的1624年,前後已歷經四百年。
居山後,始通中國,今則日盛」,原住民用鏢矛抵抗「倭寇」的鳥鎗,原來槍砲聲早在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之前已響起。一本大約1886年出版的日文歷史小說《鄭森偉傳明清軍談》[1] 竟然直接寫「鄭森(鄭成功)的爸爸,是明朝的『芝龍』,媽媽是日本長崎『丸山乃遊君』」,丸山乃遊君,用白話文說,就是長崎妓女戶的妓女。